巡视组对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、倾向性问题和其他重大问题,应当形成专题报告,分析原因,提出建议。这是《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》提出的明确要求。(3月24日 中国网)
广水市党委政府过去治理“吃空饷”为什么会半途而废,不能彻查彻底,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先规范制约领导干部的权力,因此一查就牵涉到不少干部领导,牵一发而动全身,于是往往就不了了之,因此“吃空饷”也和很多地方一样,成为治理的老大难问题。
从广水市对已查实的“吃空饷”问题来看,一般情况是,要么是党员干部个人长期“吃空饷”,要么是官员安排子女、亲属和关系户“吃空饷”,有的占着编制外出经商,有些长期不上班,有些干部子女在上大学期间就占着编制领工资。而普通老百姓“吃空饷”的情况是少之又少。
党员干部或者他们的子女、亲属、朋友不上班还能拿薪水,并能旱涝保收,而普通劳动者为了“一口饭”,不仅需要不停奔波,还得承担下岗失业的风险。不干的衣食无忧,干的却朝不保夕,这对社会公平正义是无情的践踏,这对党和政府的形象是巨大的伤害,各级党委规范党员干部的权力,给他们的权力套上监督的“紧箍咒”,防止官员的权力滥用,并且在此基础上来治理“吃空饷”,这样的治理才是事半功倍的。
由此看来,治理“吃空饷”,首先就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。如,将机关事业单位的财政和人事信息公开,尤其要把单位的编制、人员工资等信息“晒”出来;其次,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,让群众便捷地监督官员权力和资源使用情况;再如,建立举报奖励制度,对群众反映或检查中发现的问题,及时进行调查核实,并认真进行清理和纠正,对“吃空饷”所得,要依法追回。同时,要追究单位领导及部门负责人纵容或放任“吃空饷”的责任,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。
“吃空饷”不但让国家的财政遭受巨大损失,也严重地影响了党风廉政建设,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,造成社会的不公,各地管住官员“任性”的权力,从严整治“吃空饷”行为,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,是顺应民心的好事,必须不留死角,彻底取得整治的实效。